紅油香椿樹苗生蟲怎么辦?香椿蟲害及其防治
(一)斑衣蠟蟬
1.分布與危害 主要分布于山東、河南,河北,江蘇,浙江,安徽,陜西,四川等香椿產區。危害臭椿,香椿,刺槐、苦楝、楸樹,榆樹、懸鈴木,合歡,女貞、楊樹以及桃、杏、李、海棠,葡萄等樹木。成蟲和若蟲吸食葉或嫩枝的汁液,被害部位形成白斑而枯萎,影響樹木生長。同時,該蟲還能分泌含糖物質,有利于煤污菌的寄生,使葉面蒙黑,妨礙葉片進行光合作用,不利樹木生長。
2.形態特征 該蟲屬半翅目,蠟蟬總科,蠟蟬科昆蟲。
(1)成蟲 雄蟲體長14~17毫米,翅展40~45毫米,雌蟲體長18~22毫米,翅展50~52毫米。前翅長卵形,基部 2/3淡褐色,上布黑色斑點10~20余個,個體間差異很大,端部1/3為黑色,脈紋白色,后翅膜質,扇形,基部一半為紅色,有黑斑6~7個,翅端及脈紋為黑色。體隆起,頭部小,頭頂前方與額相連處呈銳角。觸角在復眼下方,鮮紅色。
(2)卵 呈塊狀,表面被一層灰色粉狀疏松蠟質,內有五六行至十余行卵,每行10~30粒,排列整齊。卵粒長圓形,長約3毫米,寬約1.5毫米。
(3)若蟲 1齡若蟲長4毫米,寬約2毫米,頭頂有脊起3條,體背有白色蠟粉所組成的斑點。2齡若蟲體長7毫米,寬3.5毫米,體形似1齡若蟲。3齡若蟲體形似2齡若蟲,白色蠟粉斑點顯著,體長10毫米,寬4.5毫米。4齡若蟲體長13毫米,寬6毫米。頭部較以前各齡延伸,翅芽明顯,由中胸和后胸的兩側向后延伸。
3.生活習性 1年發生1代,以卵越冬,于4月中、下旬后陸續孵化出若蟲,并開始取食危害樹木。脫皮4次。6月中旬羽化為成蟲,8月中旬成蟲開始交尾產卵,直至10月下旬。成蟲壽命長達4個月。
成蟲與若蟲均有群集性,常十數頭,乃至數百頭棲息于樹干或枝葉上,以葉柄基部為多,蠟蟬飛翔力差,但跳越力頗強。取食時,口器插入植物組織深部,吸食汁液。對林木危害長達6個月之久。
斑衣蠟蟬的發生與氣候關系密切。秋季干旱少雨,蠟蟬猖獗,常易釀成災害。假如8~9月雨量較大,蠟蟬壽命大減,來不及產卵而死亡,來年危害將大大減輕。
4.防治方法
(1)斑衣蠟蟬以臭椿為原寄主,產于臭椿的卵孵化率達80%之多,而產于槐、榆等樹之卵,孵化率較低,只有 2~3%。所以露地栽植香椿不要與臭椿混交,或與臭椿較近栽植。
(2)卵塊集中,可用人工及時清除,燒毀。
(3)藥劑防治 可用20%磷胺乳油1 500~2 000倍液,或50%久效磷水溶液2 000~3 000倍,或50%樂果乳油1 000~ 2 000倍液噴霧防治。
值得特別注意的是,采芽香椿切不可在采芽期間應用久效磷等劇毒農藥殺蟲,以防人們食芽引起毒害。
(二)黃刺蛾
1.分布與危害 分布于華北、華東,中南,西南等20余省(市、區)。雜食性害蟲,危害100多種樹木。初齡幼蟲只取食葉肉,而將葉脈留下,幼蟲長大以后,可將葉片吃成缺刻,以至只留下葉柄和主脈,嚴重影響樹木生長。
2.形態特征
(1)成蟲 雌蛾體長15~17毫米,翅展35~39毫米,雄蛾體長13~15毫米,翅展30~32毫米。體橙黃色,觸角絲狀,棕褐色。前翅黃褐色,內半部黃色,外半部褐色,有兩條暗褐色斜線,在翅尖匯合于一處。中室部分有一黃褐斑點,后翅灰黃色。
(2)卵 扁橢圓形,一端略尖,長1.4~1.5毫米,寬0.9毫米,淡黃色,成薄膜狀,卵膜上有龜狀刻紋。
(3)幼蟲 體粗肥,略呈長方形。老熟幼蟲19~25毫米。頭黃褐色,隱藏于前胸下,胸部黃綠色。體自第2節起,各節背線兩側有一對枝刺,以第3,4,10節為大,枝刺上有黑色刺毛。身體兩側各有9個枝刺突,均生毒毛。
(4)蛹 橢圓形,粗肥。長13~15毫米。淡黃褐色。頭、胸背面黃色。腹部各節背面有褐色背板。繭橢圓形、黑褐色,質堅硬,有灰白色縱條紋。
3.生活習性 此蟲在黃淮及以南1年2代,東北地區1年1代。以老熟幼蟲在樹上結繭越冬。因各地氣候不同,發生期顯著不同。
成蟲多在晚上羽化,以17~22時為盛。成蟲多夜間活動,有趨光性,白天多靜伏葉背面。產卵多在葉背面,每頭雌蟲產卵達數十粒,聚集在一起。成蟲壽命4~7天。卵經5~6天孵化。幼蟲共7齡。初時群居,僅食葉肉,后分散,食量大增,常將葉片吃光。老熟幼蟲在樹枝上結繭越冬。
4.防治方法
(1)摘除越冬蟲繭 冬季落葉后,樹上蟲繭裸露,結合修枝摘除蟲繭。
(2)保護天敵 上海青蜂、黑小蜂,赤眼蜂、小繭蜂和姬蜂均可在刺蛾幼蟲體內產卵寄生,尤以上海青蜂寄生率高,幼蜂可將黃刺蛾致死,應予大力保護。
(3)燈光誘殺 利用成蟲趨光性,在成蟲羽化后,每日19~21時,設黑光燈誘殺成蟲。
(4)化學防治 幼蟲期可噴90%敵百蟲1200~1500倍液,10%滅百可乳油(氯氰氣酯)5000~8000倍液。
(5)以菌治蟲 以每克含孢子100億以上的青蟲菌粉 1 000倍液噴灑。感病率可達80%以上。
(三)云斑天牛
1.分布與危害 分布我國華北、華東,華南等地。寄主有桑,核桃、柳,楊,櫟、榆、泡桐,香椿等樹種。成蟲啃食新枝嫩皮,使新枝枯死,幼蟲蛀食枝條韌皮部,影響樹木生長,嚴重者可致整枝、整樹死亡。
2形態特征
(1)成蟲 體長34~61毫米,寬9~15毫米,黑褐至黑色,密被灰白色或灰褐色絨毛。頭中央有一縱溝,雄蟲觸角超過體長的1/3,雌蟲觸角比體略長。前胸背板有一對白色斑紋,兩側各有一個刺突,鞘翅上有白色云斑紋10余個,基部散生黑色點粒。體兩側由復眼后方至最后一腹節各有1條白色縱帶
(2)卵 長橢圓形,初時乳白色,以后漸成黃白色,略彎,長約6~10毫米,寬3~4毫米。
(3)幼蟲 體長70~80毫米,淡黃白色,粗肥多皺。前胸背板有一較大的黃褐色“凸”形斑紋,近前方中線處各有兩個小黃點,小點上各生剛毛1根。
(4)蛹 紡錘形,長約40~70毫米,乳白色至淡黃色,
3.生活習性 寄生于樹干,2~3年發生1代。以幼蟲和成蟲越冬。越冬成蟲于次年4~5月間飛出樹干取食,交尾,產卵。成蟲取食葉片和新枝嫩皮。晝夜均能飛翔活動,但以晚間活動居多。卵大都產于樹干離地面30~50厘米處。產卵前先在樹皮上咬成長圓形或橢圓形指頭大小的“刻槽"然后產卵1粒。卵期10~15天。初孵幼蟲在韌皮部蛀食,受害部變黑,樹皮膨脹,流出樹液,排出木屑和蟲糞。20~30天后,幼蟲逐漸蛀入木質部,并不斷縱向蛀食,蟲道長達25厘米左右。老熟幼蟲在蟲道頂端蛀一寬大橢圓形蟲室,在其中化蛹。蛹期1個月左右,9月中、下旬羽化成成蟲,在蛹室內越冬。
4.防治方法
(1)在成蟲集中出現期,組織人工捕殺。
(2)成蟲產卵部位較低,刻槽明顯,可組織挖掉蟲卵。
(3)樹干上發現有新鮮排糞孔,用80%敵敵畏乳油 200倍液,或40%樂果乳油400倍液注入排糞孔,再用黃泥堵孔,毒殺幼蟲。
(4)磷化鋁片是良好的熏蒸殺蟲劑,可用該藥堵孔,黃土封口,殺死幼蟲。每孔放1/20片(3克/片)。
(四)香椿蛀斑螟
1.分布與危害 各地均有發生。該蟲為專食性害蟲。危害香椿的枝干,從4~5年生幼樹到數十年大樹均受其害。幼樹主干受害后,常致整株死亡,大樹枝條受害引起枯枝。
2.形態特征
(1)成蟲 體長15毫米,翅展40毫米左右,全體灰褐色。觸角絲狀。復眼黑色,球形。胸部被有灰白色與灰褐色混雜的鱗片。前翅較狹,為灰褐色,具有一層睹紅褐色鱗片,尤以翅中部較明顯。亞緣線由6個黑褐色小點組成近‘3’字形橫紋,前翅中室下緣,近基部有一排毛櫛.后翅淡灰白色。
(2)卵 灰褐色,卵圓形,略扁,直徑0.8~1.0毫米
(3)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35~38毫米,棕褐色體。末具鉤狀臀刺6枚,中部4枚,兩側各1枚。外被灰白色橢圓形繭。
3.生活習性 1年發生1代。以大齡幼蟲在枝干內越冬。來年3月下旬至4旬上旬越冬幼蟲開始爬出取食。5月初開始爬出蟲孔,另尋皮縫,蟲孔口凹陷處,吐絲綴合蟲糞,結繭化蛹。蛹期1個月左右。6月上旬開始羽化成蟲,中旬達羽化盛期,下旬為末期。成蟲常在17~19時羽化,次日即可交尾產卵。夜間將卵產于樹干皮縫傷口處。幼蟲孵化后蛀入皮內,在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蛀食。受害輕者傷口可以愈合,枝干上留下粗腫的愈傷組織,重傷口則不能愈合,枝干上下形成孔洞,并裸露木質部,傷口處排出褐色糞便和流膠,粘附樹體。
4.防治方法
(1)合理修枝,剪除被害蟲枝,予以燒毀。
(2)越冬幼蟲早春爬出取食時,采用化學防治,可用 1 000~2 000倍敵敵畏乳劑,或1 000倍殺螟松,或90%敵百蟲1 000倍液噴施,毒殺幼蟲。這是全年防治最關鍵的一環。
(五)一點蝙蛾
1.分布與危害 華東,華南,中南、東北均有分布。危害香椿,泡桐,柳樹,板栗、桃、柿、葡萄等樹木。幼蟲鉆蛀樹木枝干的韌皮部和髓部,影響樹木水分和養分的輸導,輕則削弱樹勢,重則使樹枝和幼干風折或枯死。
2.形態特征
成蟲 雌蛾體長45~47毫米,翅展80~120毫米,雄蛾體長27~30毫米,翅展62~67毫米。體暗褐色,密被綠褐色和粉褐色鱗毛。頭小,頭頂具長毛,口器退化,觸角絲狀,細短,黑褐色。胸部具灰色長毛。前翅初羽化時油綠色,后為暗褐色,翅面中央有一近三角形暗褐色斑紋,其中一角上有一銀白色斑點。
3.防治方法
(1)揭去蟲道孔外的蟲包,用獸醫用注射器注入40%樂果500倍液,50%敵敵畏乳油30倍液,80%敵百蟲500倍液,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。
(2)用棉球沾上述藥劑200倍液,塞入蟲孔,并用黃泥封口,效果亦好。
(六)小地老虎
1.分布與危害 是重要地下害蟲,遍及全國各地,地勢低洼,有季節性積水的地區發生尤為嚴重。食性雜,,能危害許多科屬百余種植物。以幼蟲危害苗木。3齡后,幼蟲夜晚爬出活動,群集危害樹木。
2.形態特征
(1)成蟲 體長16~22毫米,翅展40~50毫米,頭、胸暗褐色。前翅外線以內多暗褐色,腎狀紋外有一個尖端向外的楔狀黑斑,后翅灰白色。腹部灰色。
(2)卵 半圓球形,直徑0.5~0.6厘米,高約0.3毫米,初產時乳白色,后漸為黃色。孵化前卵頂上呈現黑點。
(3)若蟲 圓筒形,體長37~50毫米,寬5~6毫米。頭部褐色,體灰褐至暗褐,體表粗糙,體上散布不均勻顆粒,微隆起。背線、亞背線和氣門線均黑褐色,但不甚明顯。前翅背板暗褐色,臀板黃褐色,其上具兩條明顯的深褐色縱帶。足黃褐色。
(4)蛹 長18~24毫米,寬6~7.5毫米,赤褐色,有光澤。末端有臀刺2個。
3. 生活習性 此蟲每年發生代數,各地不盡一致,與氣候有密切關系。一般越往南,年生代數越多。大致看,長江以北1年2~3代,長城以南黃河以北1年3代,黃河以南至長江沿岸1年4代,長江以南4~5代,南部亞熱帶地區如廣東,廣西、云南南部1年6~7代。據各地發生的情況看,無論發生幾代,均以第1代幼蟲危害嚴重。
該蟲以蛹越冬,第1代成蟲發生數量最多,越冬代成蟲各地發生期略有不同。
成蟲白天潛伏于土隙、枯葉、雜草等隱蔽物下,黃昏后開始飛翔覓食、交尾、產卵。一般羽化后3~5日開始產卵,卵多散生于低矮葉密的雜草上,少數產于枯葉或土隙下,一般產卵部位靠近地面,不超過13厘米。各代平均產卵1 600多粒,以越冬代產卵最多,平均2 400多粒。幼蟲共6齡,個別7~8齡。2齡以前晝夜均可危害,群集幼苗莖葉間取食幼苗嫩葉。3齡后分散活動,4齡后晝伏夜出,咬斷植株,拖入地穴食用,或咬食未出土的種子。老熟幼蟲潛伏于5厘米左右深的土層中筑土室化蛹,蛹期9~19日。
4.防治方法
(1)誘殺成蟲 在發蛾盛期,用黑光燈誘殺。
(2)春播幼苗出土前,或幼蟲1、2齡時,清除雜草,及時燒毀或漚制肥料,防止雜草上的幼蟲轉移到幼苗上危害。
(3)人工捕殺 清晨巡視苗田,發現斷苗挖出幼蟲殺死。也可以用灌水法,迫使幼蟲出土,然后殺死。
(4)用呋喃丹種衣拌種育苗,效果也很好。
下一篇:高桿紅葉石楠常見病蟲害鉆心蟲管理